



开篇语
应广大陶瓷文化爱好者的要求,即日起,我们将在弘宝汝窑微信公众号上连载本人最新出版的专著《问汝窑》。
《问汝窑》分上、下两篇,上篇“你问我答”,重点交流汝窑工艺、文化;下篇“你赏我析”,重点交流作品。
“ 学问是问出来的,也是答出来的。以问答来传承,以传承来弘扬”,这是《问汝窑》一书出版的初衷,也是一个非遗传承人的初心。希望这次连载能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上的帮助,也作为我和大家的一次学习交流。
非遗项目传承人
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 王振芳
2021年3月11日
问汝窑
上篇
你问 我答
学习者,学问始于问。
传承者,学问归于答。


01
问
陶器是如何起源与发展的?
答
陶器的出现,已有上万年的历史,据专家推测,古代的先民们在长期的采集、渔猎过渡到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中发现,在火的周围,泥土会烧成板结状,于是先人们根据这个现象用粘土塑造一定形状的器物,经火烧后,便成了不容易漏水可以盛装诸如水、粮食等东西的器皿,这样,最原始的陶器便出现了。但最初的陶器,受经验不足等条件限制,烧制的陶器造型简单,工艺粗糙,仅仅作为盛装东西的器皿,不防渗,也不具备艺术性。烧制陶器的前期,火的温度很低,烧成的陶器可塑性不够高,也不够结实,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古代先民不断总结经验,烧制方法由平地堆烧逐渐改为封泥烧,后来又逐渐改为半地下式,再到在地上建造窑炉,通过这样的演变,使烧制的火的温度逐渐升高,随着烧制温度的提高,陶器的质量也开始不断的提升。同时,由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及财富的不断积累,人们在满足基本生活的基础上,陶器开始逐步向精细化和装饰艺术化方面发展。远在五千年前,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知道把制好的泥坯放在窑中,用火进行烧制。为什么要用 “窑”字来代表烧制陶瓷制品的设备呢?从窑字本身结构来看,是上面的“穴”字和下面的“缶”字组成,“穴”是指洞,上边有覆盖物,下边有洞孔。“缶”字,是陶器、瓦器。所以用洞穴烧制陶器的设备就称窑。这就是“窑”字的来历。

02
问
陶器发展演变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?
答
陶器的发明,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,是中国古代科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篇章,也是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陶器的出现,不仅促进了人类生活定居的稳定,更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,对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,也为后来铜器、铁器的出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,陶器制作的成功,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,为人类文化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
03
问
说说“窑”字的来历?
答
远在五千年前,我国古代先民就已经知道把制好的泥坯放在窑中,用火进行烧制。为什么要用 “窑”字来代表烧制陶瓷制品的设备呢?从窑字本身结构来看,是上面的“穴”字和下面的“缶”字组成,“穴”是指洞,上边有覆盖物,下边有洞孔。“缶”字,是陶器、瓦器。所以用洞穴烧制陶器的设备就称窑。这就是“窑”字的来历。

04
问
瓷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?
答
据中国陶瓷史现有证据,我国原始瓷器从商代中期开始出现,已经有3500多年的历史,经过商周的发展,到了汉代,仍继续生产,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,在东汉时期,烧制成了成熟的青瓷器。

05
问
为什么说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史?
答
中国的陶瓷史其实也是一部中国历史文明的发展史,也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,尤其是中国陶瓷的发明及其工艺和艺术的辉煌成就,对于人类生活与文化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,中国的陶瓷史既是民族艺术与科学漫长的发展史缩影,也是当时社会生活及文化交流乃至政治、经济的真实反映。纵观中国陶瓷的发展,每个历史时期,每个朝代都在陶瓷上留下了明晰的时代烙印。新石器时代彩陶中的陶瓷作品,记录着先民们生存的愿望,陶塑的动物或者模仿打猎而来的形象及线条、装饰,演示着先人的生活的必须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望,从陶器器型、及工艺质量的提高再到装饰图案的演变,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。到秦代,兵马俑的出现,昭示着秦朝陶瓷的雄伟和注重写实,力求形态的逼真和细节的刻划。汉代,经济得到恢复,社会各方面都得到发展,陶瓷也呈现出与秦代不同的时代特征,陶瓷的内容和艺术风格,也随之发生变化,开始注重传神之处的刻划,强调动势和表情,表现出一种豪放雄迈,飞扬流动的美学格调,这也正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及汉代时期的审美特征。到了唐代,社会繁荣,开放、包容,表现在陶瓷上是激扬慷慨、瑰丽多姿、壮阔奇纵,雄俊的格调,这也是唐代国威远播、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。宋代是个以文治国的时代,也是经济、陶瓷、书画、艺术、文学的鼎盛时期,陶瓷的工艺、科技、艺术更是空前发展,陶瓷窑址不仅如雨后春笋,遍及南北各地,而且多能影响深远、垂范中外与后世,堪称历史高峰。宋代陶瓷俊丽清晰、简约内敛、高贵精致的艺术审美风尚,也是这个时代精致追求极致的哲学观念的综合反映。元代,随着强悍的少数民族的统治,虽然学习继承了很多汉人的特点,但也留下了的陶瓷豪放、、雄伟、浑厚、凝重、细腻、生动的印记。明代,陶瓷有了回归技法的完美,开始追求刚劲与精妙,追求书卷气与秀丽,逐渐发展开拓出和明朝社会审美情趣相一致的清新、素淡、鲜明、丰富的富有人文书卷气息的艺术风格。清朝是一个奋发向上,坚定多元的社会,这时期,统一了蒙古、新疆、西藏,恢复了中国广阔的边界,表现在陶瓷艺术上,是中国陶瓷历史上又一座丰碑,达到了高峰。这时期,工艺技术水平极高,极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追求,繁华的社会,造就了清朝求精、求奇、求巧、求富贵的陶瓷艺术风尚。中国的陶瓷记录并影响着中国历史文明的进程。所以说,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,一部形象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。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弘宝汝窑